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帮助中心 | 站内地图 |
  • 全部
  • 新闻
  • 下载
  • 订绘
  • 供应
  • 求购
  • 专利
  • 技术
关键词: 表皮结构 转角商住楼建筑扩出图 绕城高速

新闻中心

您当前位置:图纸交易网 >> 行业资讯 >> 建筑设计 >> 浏览新闻

关注近现代建筑 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成立

2014/4/30 中国图纸交易网 MaiTu.CC 【字体:

关键字:建筑动态

摘要:2014年在春意盎然的4月29日,中国文物学会下属的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在故宫博物院建福宫成立。多位文物界德高望重的专家学者,和建筑遗产保护专家出席成立大会。会上选举出了委员会的会长和副会长。

    会议由中国文物学会秘书长黄元主持,国家文物局顾问谢辰生、傅熹年院士、马国馨院士、程泰宁院士、王瑞珠院士及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著名建筑师及文博专家七十余人出席大会。会议选举了以马国馨院士、单霁翔院长为会长,以郭旃、路红、高志、金磊为副会长的委员会。对于此次成立大会的定位,正如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所言,“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的如愿成立对文博界与建筑界,乃至对中国该委员会的成立都标志着我们拥有了事业逐梦的土壤;应该说对中国建筑界、文博界有了从新视角展开现代话语的胸怀与态度;应该说从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人文城市建设目标上,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肯定为当代城乡文化传承注入与世界接轨的文化自信。所以,我很期望刚成立的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不仅成为建筑师看文化遗产的“时空”平台,更成为文博专家充分地理解并传承建筑师设计思想的好契机,尤其相信长期以来尚关注不够的、极其珍贵的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工作从此有了专家工作团队。他在总结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面临的挑战时,分析了面对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应抓住的三大机遇:

机遇1: 20世纪建筑遗产是人文城市建设最难得的文化资源。

    每一代人都有神圣的使命,就是要将前人的创造留给后人。放眼百年中国,留下多少令人触景生情的文化遗产,隐含了多少震撼中华的历史事件。事件成为历史、历史变成文化、建筑成为载体。在中国,无论是清末民初,无论是新中国创立及改革开始的今天,各个时期的建筑文化不可替代,它们是城市的年轮与血脉,保护并传承它们,城市才充满记忆与灵性,城市才有属于自己的特色。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恰成为建设并提升人文城市最难得的文化资源;

机遇2: 20世纪建筑遗产最好的保护是找到“再利用”的方式。

    保护20世纪遗产的最大动力是守望文化,而守望的根本目的是传承文化并使之可持续发展,也就是不能将20世纪建筑遗产束之高阁。正如2014年中国文化遗产日主题“让文化遗产活起来”,其意义在于20世纪建筑遗产绝不是束之高阁的“古董”、秘不示人的“宝贝”、更不是远离百姓、没有生命的“化石”,而是直接关乎民生幸福指数的文化大餐。所以,我们要抓住20世纪建筑遗产合理利用的途径做好文章,在这方面建筑师、规划师大有可为,城市有机更新及其文化传承的模式研究是方兴未艾的事业;

机遇3: 20世纪建筑遗产保护与发展评估标准为先。

    在2008年《20世纪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一文中,曾总结了20世纪遗产保护面临的四大问题,其中“缺乏合理利用的科学界定”是极为现实的问题。面对数量及类型庞大的20世纪建筑遗产,我认为:不能只保护已有研究成果或权威定论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遗址和遗存,而不注重保护尚待研究或存在争议的人和事;不能只保护具有正面经验的人和事的遗址和遗存,而不注重保护具有反面教训的人和事;不能

    只保护革命时期的遗址和遗存,而不注重保护新中国建设时期的遗址和遗存;不能只保护与政治事件和人物相关的遗址和遗存,而不注重保护反应教、科、文、卫诸方面发展发展状况的遗址和遗存。

    两院院士吴良镛、国家文物局顾问谢辰生、傅熹年院士、程泰宁院士、王瑞珠院士分别致辞,表达了他们对成立该委员会的热切支持。中国西北院总建筑师张锦秋院士、华南理工大学设计研究院院长何镜堂院士还发来贺信,祝贺这一有历史意义行业盛会的召开。

    当选会长马国馨院士从回顾国际建筑师协会(UIA)对建筑师的意义入手,分析了建筑师的社会责任,他指出:“一个作品的建筑创作是否有文化感染力、是否推进城市文化发展的力量、是否对城市振兴产生作用,建筑师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反之,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建筑师不由自主地成为毁掉城市文化破坏城市年轮的‘帮凶’”。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新的十年期,推进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重在提升城镇化的质量,走好集约、节能、生态的新路,绝不可破坏资源,再人为“造城”。也就是说,文化发展已为城镇化指明方向,对城镇化的认识正确与否,决定着城镇化的命运。当前必须反对的是,城镇化的盲目、快速建设,其不少地方的“土地财政”是对使文化遗产最致命的“建设性破坏”。国家已明确要求要建设人文城市,马院士表示保护并传承中国大量的20世纪建筑遗产已是我们能积极面对人文城市的最好态度,对人文城市的目标重在其特色的挖掘与再保护,而绝非简单的开发、建设和“造城运动”,在这方面建筑师作用太明显了,我们已有的教训也太深刻了。事实上早在2002年在马国馨院士出任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理事长期间,便开展了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的研究、认定与评估,尽管我们限于当时的精力与认知水平,尚缺少标准,但还是在全国范围内评选出有代表性的20世纪中国建筑遗产经典作品23项。对此,马院士特别提出了刚组建的“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亟待解决的一系列命题。

    其一,建筑师该从20世纪建筑遗产中汲取什么营养,20世纪建筑遗产该如何保护并与城市更新相协调;

    其二,20世纪建筑遗产的经典项目传承下的不仅仅是项目本身,更传承下重要的“设计遗产”之思想,这是发人深省的内涵,这更是我们应该向建筑学前辈致敬的地方,因为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真实的感受到建筑创作与文化传承的天然结合;

    其三,在当今城镇化建设中,如何体现“创新”,关键是品质;关键是作品设计的文化内涵;关键是如何从中国建筑作品中找到自信;关键是建筑师本身是不是拥有文化定力;

    对于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的未来发展及肩负的使命,正如中国文物学会单霁翔会长充满激情描述的那样:我们正在开创着一个有社会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世纪性文化保护工程;我们一定能够持续做成这件为子孙后代造福、守得住“乡愁”的“人文城市”伟大的实践工程。

    成立大会后,新任学会秘书长金磊主持了媒体问答会。

分享按钮